生态赋能新制造:东莞工业园区园林改造计划启动
在“世界工厂”东莞,一场工业与生态的“双向奔赴”正在上演。7月15日,东莞市正式启动工业园区园林改造计划,首期将投入2.8亿元,对松山湖、滨海湾等5大重点工业片区的30个老旧园区进行生态升级,通过“绿量置换能量”的创新模式,探索制造业强市的绿色发展新路径。
过去顶着“水泥森林”标签的工业区,如今正被绿意重新定义。在试点园区内,厂房楼顶铺设了光伏板与草坪结合的“发电绿毯”,既能降温节电,又能为园区年增发电量超百万度;车间外墙爬满模块化垂直绿墙,吸附粉尘的同时降低噪音;厂区道路旁还增设了雨水花园和透水路面,暴雨天“看海”的场景将成为历史。一位电子厂负责人坦言:“环境好了,员工午休都爱在园区散步,招工吸引力明显提升。”
改造工程不仅“见绿”,更要“见智”。园区引入了AI园林管家系统,通过土壤传感器和气象数据联动,自动调节喷灌量,预计节水40%;5G联网的电子树牌能实时监测植物健康,病虫害预警直达管理员手机。更特别的是,部分厂区将开放“生态生产线”,让参观者透过玻璃幕墙,看到绿植净化车间废气的全过程,直观感受“绿色制造”的魅力。
“过去拼政策,现在比生态。”市工信局负责人表示,改造后的园区企业可获碳积分奖励,用于兑换税收优惠或扩产指标,目前已吸引12家新能源、生物医药企业签约入驻。数据显示,试点园区周边房产热度上涨15%,环保技改咨询量翻倍。东莞正以“厂在林中、林在厂里”的新图景,向全球高端制造企业递出生态名片。
未来三年,该计划将推广至全市超200个工业园区,预计新增绿化面积450万平方米,年减碳量达18万吨。当机器的轰鸣与鸟语花香共振,东莞在“制造业当家”的底色上,正书写“绿进灰退”的高质量发展新故事。